为了做好200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下半年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活动,为毕业生搭建平台,拓宽了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7月5~6日,由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带队、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来自10多个不同院所的40名中科学子赴无锡考察交流。在欢迎仪式上,无锡市委副书记王咏红向中科院的学子们介绍了无锡市科技创新、广揽人才方面的举措。她非常欢迎中科学子加盟无锡、创业无锡、开创无锡发展和自身发展的美好未来,也真诚希望与中科院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更紧密的合作。欢迎仪式上,马石庄对无锡市人民为中科学子提供了这样一次近距离了解无锡的宝贵机会表示感谢。他表示,无锡正在把自己建设成为“提到就被向往、留下就能成才”的现代化城市,她的发展远景和人才战略深深吸引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学子们。中科院是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和奠基者,具有强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中科学子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要好于普通高等院校,但由于各科研院所的文化相对单一,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向无锡人民认真学习。欢迎仪式结束后,中科院的学子们与用人单位进行了交流洽谈。参加对接的企业有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江苏小天鹅集团、海力士―意法半导体有限公司、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无锡第二制药厂、江南大学等10多家企业和单位。本次活动得到了无锡市的全额资助,无锡日报和江南晚报都进行了报道。
9月23日,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带领来自21个院所的百名2007届毕业生赴宁波参加“宁波市第八届高层次人才智力技术项目洽谈会”,副院长马石庄作为特邀嘉宾也出席了本次活动。本次高洽会,宁波市分配给北大、清华和中科院研究生院都是100个名额。我校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当地负责部门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安排最为周密有序的参加院校,受评为“组织工作首屈一指”,这为以后我校学子继续参加此类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的学生还接受了宁波日报的采访。本次活动也得到了宁波市每位学生800元的交通补贴资助。
9月23日,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受无锡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邀请参加了“无锡市2006年中国名城名校名企大型人才交流会”,对我校2007届毕业生进行宣传和推介。借此机会,副院长马石庄对无锡市进行了回访并进行了深入合作的洽谈。无锡市人事局局长、科技局领导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出席了本次会谈。马石庄提出,希望无锡市为我校毕业生提供挂职锻炼机会,让学生从基层干起,建立一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输送优秀人才。无锡方面表示非常愿意与我校深入合作并改进人才引进模式。本次会谈达成了很好的深入合作意向。
10月12~13日,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赴深圳参加“深圳市第三届高新技术人才与智力交流会”。深圳是高新技术企业集中的地区,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会上,我们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了联系并受到深圳电视台的采访,进一步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
10月14日,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参加了深圳就业基地建设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深圳市人事局副局长陈纪福发表了关于深圳市人才引进政策与人才战略的演讲,介绍了深圳“十一五”人才引进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坚持人才总量增长与人才结构调整同步,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转变引才观念,将原来以转入户口和行政关系为特征的“刚性引才”,逐步转向“刚柔并举”;坚持以产业聚集人才,加大对重点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人才引进的宏观调控;实行人才引进目录制度等。研讨会上,深圳软件园管理中心主任曾国中也进行了发言。他谈到,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要忠诚、要讲职业道德。他认为,目前的高校毕业生比较浮躁、考虑个人利益较多。同时他也给高校的学生培养提了一些建议:希望学校加强学生道德培养;能及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少灌输理论,多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深圳高洽会后,高校展团参观了深圳著名企业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与其执行董事及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海川公司的执行董事何唯平先生的一席话对今后我们的学生培养很有启示。何先生首先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当年插队时被分配去喂猪,每天除了喂猪之外,每晚他都要给猪冲澡并打扫猪圈,别人要八个月能把猪喂肥,他只要四个月。所以他谈到:希望毕业生具有吃苦和奉献精神,肯投入自己的时间;公司非常需要具备一定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知识素质的人才;非常喜欢能吃苦、有沟通能力、有执行力并脚踏实地工作的人,不管他是什么背景和学历。最后他还讲述了一件小事,何先生在2006届来海川公司工作的毕业生欢迎会上提了一个问题,问有哪位同学愿意到海川的西藏分公司工作,没有一个人响应,他谈到,如果今后有去纽约工作的机会,他一定会首先让愿意去西藏工作的同学去。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同样在我们与“前程无忧”和“中国z6尊龙凯时人才交流中心”合作举办的高校与企业的交流会上反映出来。很多企业表示,他们喜欢招收班干部和有实习经历的学生,特别需要具有沟通能力、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和双语方面的人才。
企业的心声为我们今后的研究生培养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