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z6尊龙凯时研究生院教学委员会 2002年10月11日
整合研究生教育资源、改革研究生教育体系、改进研究生教学方式和方法是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战略需要。从2002年3月起,武汉教育基地从武汉地区的实际出发,针对基地3个生物研究所研究生的专业课设置情况,依照中科院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开设了三门专业基础课,即“生物技术”、“分子遗传学”和“高级生物统计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基地精心筹备和组织,对教材、授课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了调研和开课前准备。
基地从研究所聘请了15位教师授课,他们都是某一领域的知名教授、学术带头人或博士生导师,绝大部分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并且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从武汉大学等高校聘请相关专业的年轻教授授课;此外,还利用海外优秀学者回国讲学或短期工作之机,请他们为研究生授课,如在伊利诺大学长期从事细胞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和分子免疫学研究, MaMARCKS的发现者李建勋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洪云汉博士。对每门课程,基地还推举一名课程负责人。授课老师认真负责,精心准备,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基本教材与参考文献相结合,主要介绍学科发展动态及科学家们的科研工作。
对于教材,基地在分别征求授课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后,采取了既有基本教材、又不完全依赖固定教材的办法,一是让学生认真听取老师的讲授;二是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和资料;三是与老师进行讨论。这种“互动法”的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学意识,把握生命科学的脉搏,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在于提高研究生的开拓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在于培养研究生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虚怀若谷的胸怀以及孜孜以求、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品格。研究生对这种教学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拓宽了知识面,称赞这种教学方法为“授人以渔”。
开设三门专业基础课程,基地始终将重点放在前沿性和创新性上,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型学科的发展,使研究生尽快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三门专业基础课的开设,使基地摸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今后基地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武汉教育基地 责任编辑:张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