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学院、数学系夏季学期课程
精彩纷呈 引人入胜
――夏季学期系列报道之三
今年夏季学期,物理学院和数学系的高级强化课程及前沿系列讲座涉及国内外科技领域和交叉学科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内容新颖,富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引发了新的思考方式,带动并活跃了我校的教学和学术氛围,吸引了广大莘莘学子的目光。
物理科学学院开设的“非线性光学前沿讲座”诚邀中科院张杰院士,他所做的关于“强场物理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生动有趣、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处处流露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严谨及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国家天文台韩金林研究员所做的题为《宇宙磁场》报告是《天体物理前沿系列讲座》的一部分,在于探索和证明银河系和星系磁场的研究是攻克宇宙磁场起源和演化的关键。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金山研究员为学生们做《北京谱仪(BES)物理讲座》。北京谱仪(BES)是运行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上的一台大型通用磁谱仪,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大型粒子物理实验装置,为我国高能物理研究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重大贡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李玲馆员应邀做的题为“中国z6尊龙凯时文献情报中心信息资源与服务”讲座是“世界物理年系列活动”的第五场讲座,同时也是由物理学院与文献情报中心科技新书展览之后的又一合作。中科院理论物理所蔡荣根研究员为同学们作了题为《黑洞物理和全息宇宙》的物理讲座,他的讲座让学子们将观察的视角伸向广袤的宇宙,探寻其间的奥秘,报告内容丰富,讲述深入浅出,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刚研究员所做的题为《寻找第一代恒星》的报告把恒星物理的前沿领域分析得非常透彻,学生们从赵刚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位优秀天文学家所具备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敏锐的科学眼光。
在今年的夏季学期中,物理科学学院还邀请到中科院的九位资深科学家和中青年科学家为近二百多位一年级研究生开设了《凝聚态物理前沿讲座》。他们是于渌院士、赵忠贤院士、欧阳钟灿院士、陆坤权研究员、薛其坤研究员、吕力研究员、韩秀峰研究员、靳常青研究员和高鸿钧研究员。这一系列讲座使得凝聚态物理五光十色,分外迷人,大大开掘了年轻学子们的眼界。应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要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机械工程系张辉教授来我院开设了一门高级强化课程――《材料制备和热能工程中的高等计算模拟方法》,课程内容丰富,讲解生动,让同学们了解到该领域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方向以及最新进展,为本专业的研究生将来从事科研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物理科学学院今年夏季学期的又一大亮点是再次举办了“李政道讲座”,此讲座已成为我校夏季学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份。去年,我校设立了以CUSPEA同学为主体,同时邀请部分前沿领域工作的科学家共同参与的首期“李政道讲座”。今年“李政道讲座”的主讲人来自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12位活跃在前沿科学领域的中外学者。他们开设了空间物理、理论物理、纳米科技、IT技术等方面的前沿讲座,这些讲座为研究生们接触当代科学最前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有利于他们开拓视野,弥补原有基础课的不足,帮助他们更快进入研究状态。“李政道讲座”总干事漆纳丁教授、研究生院校友会总理事华光先生、杜志珍老师和物理学院的有关老师为本次“李政道讲座”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保证了此期“李政道讲座”的如期举办。
数学系邀请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潘伟副教授、斯坦福大学叶荫宇教授、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李文林理事长、美国华盛顿大学周晓华教授等专家,他们分别围绕《统计学习和数据挖掘》、《线性锥优化及其应用》、《数学简史》和《医疗统计》等专题开设系列讲座,专家们声情并茂的授课极大地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了专业和理论知识、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增强了对科学前沿领域的认知,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到数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
物理科学学院和数学系夏季学期课程名家荟萃,内容引人入胜,汇集了科技前沿领域和交叉学科领域探究的“热点”和“疑点”,各类高级强化课程和前沿系列讲座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为研究生们带来了多场高层次、高品位、高水平的学术盛宴,成为夏季学期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物理学院、数学系、教务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