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集中教学园区2009年教学工作回顾及2010年工作展望
2009年,在中科院党组和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帮助下,研究生院认真贯彻“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紧紧围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目标,以坚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首要原则,以遵循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我院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为前提,认真分析了目前集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经过多个层面的深入调研和准备,研究生院提出了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集中教学与科研实践阶段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经过全校师生的团结协作,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优化教学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使集中教学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着力深化教学改革,实行多元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集中教学阶段学生与导师间的互动与联系,使集中教学更加贴近研究所,研究生院将2009年确定为教学改革年。在前期大量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研讨论证与精心筹备,学校于2009-2010学年秋季学期全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调整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建设、更新授课内容、增开《文献阅读》选修课、加大讨论课比例、完善课程评估体系等。
规范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建设。调整成立了25个院所结合的新一届一级学科教学专家组,积极推进优化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等工作。为满足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研究生对课程的多方面需求,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实行A+B课程模式,将现行以60学时为主的研究生课程调整为以40学时课程为主,辅以20、30及少量60学时的课程,形成多层次进阶式的课程体系。由于我校学生的专业覆盖面比较广,基础知识水平和能力差距较大,知识程度参差不齐,原来60学时的课程将基础理论知识和较深的专业前沿放在一起讲授,使得基础欠缺的学生和交叉学科的学生修读这类课程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课程调整,学科教学专家组根据课程的属性和特点,将部分课程调整为A和B两类,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放在A类,授课内容程度较深一些的放在B类,调整后的课程不超过40学时,这样整个课程体系的难易度呈现出梯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都可以选修到合适的课程。课程调整是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的,课程调整后,要求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留出足够的内容给学生课后消化和思考,以提高学生课外课内的学时比,从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009-2010学年秋季学期共开设40学时的课程290门,30学时的课程29门,20学时的课程89门,60学时的课程116门,其它课程64门,分别占开课总门数的50%,5%,15%,19%和11%。
增设《文献阅读》选修课。为加强导师与学生在集中教学阶段的联系,使一年级的集中教学更加贴近研究所和导师,自2009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院开设了《文献阅读》选修课。各学院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分班,并按班指派指导教师。与课堂讲授的课程不同,该选修课由导师根据学科和专业方向为选修该课程的自己的研究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文献阅读目录,由学院备案,学生在一学年内阅读完成上述指定的文献,提交书面报告,由导师评阅并给定成绩。导师将评阅后的书面报告连同成绩送交学院,由指导教师核实后登记成绩。该课程不限学时,作为选修课,计1学分。《文献阅读》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文献查询阅读能力和猎取学术前沿领域知识的能力,有利于解决因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的部分优秀学生“吃不饱”现象,同时也能够保持导师与学生在集中教学阶段的联系。考虑到各个学科特点与导师要求的差异,《文献阅读》课暂定为选修课,是否选修该门课程由导师和学生协商确定。2009-2010学年10个学院分别开设了11门文献阅读课,选课总人数1515人。
加大讨论课开设比例。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生院自2009年秋季学期起,加大了讨论课的开设数量。讨论课的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给出讨论的主题范围,引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演讲、讨论等,以学生演讲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讨论课主要针对某一学科中的某些前沿领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学习,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主要由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加深理解课程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课程主讲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相长”。2009-2010学年秋季学期共开设讨论课65门,选课总人数为1887人次。为保证课程教学效果,对讨论课的选课人数做了限制,由开课教师择优遴选参加讨论课的学生,使那些真正有能力且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参加课程学习。讨论课推出后,学生选课极其踊跃。
建立Office Hour制度。为加强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研究生院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完善office hour制度。每位授课教师在课堂授课之外,须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向学生提供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office hour,相关信息填入教学计划书,并在选课系统中向学生公开。office hour制度的完善,进一步加强了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
目前,上述教学改革措施已得到全院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包括课程调整、讨论课程、文献阅读和office hour制度等在内的改革措施已在中关村和玉泉路两个集中教学园区全面推开。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无论是学生评估、教学督导的评价还是授课教师的反馈,都显示上述各项措施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比如,从对课程的匿名网络评估结果来看,在1887人次的选课学生中,共计1685人次对讨论课给予好评,好评率达89.3%。很多学生在评估中表示,讨论课“互动性强”,“授课方式具有启发性”,“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思辨能力”,“能让同学们融进来,有机会自己去讲”,“学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能很好的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研探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无论是上台讲解还是课前准备都很有锻炼价值,非常适合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以自主性和自由讨论的时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可以看到,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教学改革的良好成效正在逐渐显现。
二、 积极推进创新措施,科学培养创新人才
坚持遵循创新人才培养规律,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稳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四项措施。2008-2009学年参加“跨学科课程兼修计划(Program-10)”学习的315人中,已有151人取得了结业证书,其余164位学生将在二、三年级完成剩余课程的学习;2009-2010学年秋季学期有281名学生参加“Program-10”的学习。继2008年22位优秀学生入选“跨学科专业选择计划(TOP-100)”之后,经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核、综合评价、《综合测试》、《心理测试》、面试遴选、专家综合评定等一系列选拔程序,2009年又有14位优秀学生成功入选“TOP-100计划”,顺利完成了学科、专业、导师的重新选择。“通识案例必修课(Cover-All)”为学生提供了法律法规、知识产权、财务规则、学术道德、组织行为、沟通艺术、社交礼仪等方面的教学内容,2009年全体学生参加了这门课程的学习,反应良好。研究生淘汰分流机制“相对标准考核规则(Pass-90%)”正逐步在培养单位推广。
三、 完善课程体系,保证课程质量
课程开设数量保持稳步增长。2009-2010学年,开设课程1446门(秋季学期588门,春季学期598门,夏季学期预计260门),比上一学年增长1.2%。
2009年度共有8299名学生参加了集中教学的学习,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296人,博士研究生1931人,MBA学生186人,单考生35人,旁听生851人。281名学生参加“跨学科课程兼修计划”学习,14名优秀学生入选“TOP-100计划”,参加集中教学的全日制硕士生全部修读了“通识案例必修课”。
四、 加强教师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为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研究生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和探索式教学模式,全面加强教师间的研讨交流活动。
定期举办午间讨论会。为增强院系间学术交流,实现各学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2009年研究生院组织开展了29场午间讨论会。午间讨论会的举办,使得各学科领域教师得以利用午餐时间方便快捷的开展学术交流,强化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有助于提高我院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学相长,有助于推动我校的多学科发展,加强我校教学科研工作。
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研讨会。2009年11月,为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成功举行了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研讨会,共98位教师参加了研讨。教学研讨会的举行,为中青年教师搭建了交流教学经验、总结教学体会的良好平台,有利于中青年骨干教师总结教学规律,切磋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开展优秀课程教学交流会。为充分发挥优秀课程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学校从2008-2009学年校级优秀课程的任课教师中选出部分代表,为全体教师介绍教学经验、提供教学观摩。教学交流会的开展使课程评优的示范效果落到实处,为提高我校的整体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施特聘教师岗位项目。2009年,为进一步深化“三统一、四结合” 的办学方针,有效贯彻落实路甬祥院长五年来多次提出的“探索将研究所年龄偏大、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以适当的机制方式吸纳到研究生院的教学工作中来,比如设置专门的任课教师岗位”的指示精神,研究生院在人教局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实施特聘教师岗位项目,设置任课教师的特聘岗位,聘请具有扎实的研究工作积累、热心于教学工作的培养单位一线科研人员担任。2009年共有2位来自培养单位的研究人员得到该项目的支持。
五、第六次举办夏季学期,开放式培养创新人才
2009年,夏季学期已进入第六年。六年来研究生院一直以“开放式、学术性、前沿性、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为标准,精心设计每门课、每个讲座,尽力通过夏季学期的教学缩小学生在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领域间的知识差距,努力将研究生引入知识创新的前沿。为使夏季学期的教学组织更加规范,2009年发布了《中国z6尊龙凯时研究生院夏季学期教学组织方案》。
2008-2009学年夏季学期的课程设置以学科前沿系列讲座为主体,交叉学科课程和学科综合课程为重点,其它高级强化课程和人文、艺术、社科、管理类等公共选修课程为补充。共开设课程243门,包括104个系列讲座、92门高级强化课程以及42门公共选修课和5门其他课程,共计19669人次参加了夏季学期课程的学习。同往年一样,今年的授课教师依然大师领衔、名家荟萃,包括51位两院院士、170位“百人计划”学者、118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位“长江学者”、25位世界排名前50名大学的著名学者以及来自培养单位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科研一线主讲教师771名。
六、 强化教学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2009年完成了资环学院“生态学实验室”、工程教育学院“工程管理技术教学实验室”、材料学院“光电技术教学实验室”、物理学院“热物理实验原理和技术教学实验室”四个教学实验室的建设申请评审以及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验收。
为加强研究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向实验研究的顺利过渡,研究生院着力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实验课程教学,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满足更多学生的选课愿望。目前北京集中教学园区已建成教学实验室十三个。依托这些实验室,2009年度共开设实验课程34门,选课人数1489人次。
同时,研究生院努力做好与z6尊龙凯时其他院所的联合共建,不断促进院所融合,依托研究所先进的仪器设备条件、优秀的科研人员,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和指导。2009年研究生院有七个科教结合联合共建项目获中国z6尊龙凯时的批准。
七、 完善教学评估指标,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调整充实教学督导小组成员,加强教学督导和巡查工作,按学科改进完善教学评估指标,着力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学风、教风建设。
2009年成立了新一届教学委员会及教学督导组,按学科对课程进行团组式督察和指导,通过听课、与教师和学生交流、填写督导建议和意见等方式,帮助指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另外,组织资深教授以及院系负责人、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组织、课程管理、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秩序、教学评估、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督导和巡查,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妥善解决。
2009-2010学年秋季学期,按学科对课程进行团组式督导84门、教学巡查986门、巡考125门;逐步完善网络课程评估体系与内容指标,有5933名学生、39812人次对795门(班)课程进行了评估,参评率为83.9%。
课程评优更加科学。在充分听取教师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z6尊龙凯时研究生院优秀课程评选条例》,使课程评优更加严谨规范。对2008-2009学年开设的2798门(班)课程进行了评选,共评选出29门校级优秀课程、50门院系优秀课程、6个夏季学期优秀教学组织单位和4门夏季学期课程特别奖。
八、 文献资源不断丰富,教学保障明显提升
2009年共采购各类图书2255种,6043册;接受各类捐赠图书188册、期刊709册;订购中西文期刊496种,中西文报纸57种。增置了2009年1至4月份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文社科部分)、《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人文社科部分)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人文社科部分)、中国知网的期刊过刊(创刊-1993年)、中国知网的《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25000种和ACM数据库。CNKI(2009.01.01-2009.12.14)在我校使用文献数量为2080781次,下载量326119篇。2009年4月中科院国科图印发《关于中国z6尊龙凯时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系2008年度服务表彰的通报》(国科图发业字〔2009〕13号),我校2008年度开户人数排名第一位、返还型馆际互借服务使用排名第三位。
2009年总计完成课程和讲座的视频录制与制作322门、9557学时。截至2009年底,“空中课堂”累计发布视频课程969门,共28500学时,用户数达5.2万人,访问量达79万人次。其中北京集中教学园区、渗流流体力学所、自动化所、计算所、金属所分列访问量前五名。随着课堂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不断深化,视频学习内容已逐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2009年,除圆满完成各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多媒体系统的技术支持外,完成各类大会、演出、论坛等支撑服务累计68850学时,拍摄照片6500多张;计算机房共接待上机人数4048人,总机时97525学时。
九、 切实加强教学管理,扎实推进学风建设
2009年学校召开教学委员会会议6次,教学督导组会议4次,教学秘书例会20次。这些会议在教学制度、教学组织、教学体系、教学管理、课程评估及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解决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组织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继续加强对课程考核严格管理、严明考试纪律、强化巡考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学风、学纪建设。各院(系)十分重视考试组织工作,从考试安排、考场布置、监考人员及考前培训、试卷印刷到监考、收卷、填写监考记录等环节,均严格按要求进行。特别是全校性的硕士、博士学位英语和政治课大型考试,考虑到人数众多、考场分散的特点,在组织、管理、监考等方面严谨规范,秩序井然。2009年度三个学期共772门课程、70072人次参加了考试。
十、2010年工作展望
在保证开展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2010年将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一级学科专家组调整工作。优化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审定教学大纲、更新课程内容,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继续优化课内外学时比。继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在目前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跨学科交叉、多学科联合的教学实验室,适应研究生实验训练的不同需求,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
继续完善并推进实施“TOP-100”、“Program-10”、“Cover-All”和“Pass-90%”四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夏季学期教学组织工作,形成灵活多样的学生选课与学习模式。组织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进行针对包括讨论课、文献阅读课等不同形式课程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和探讨式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督察和巡查工作,按学科修订、完善教学评估指标,着力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课程网站建设,继续充实空中课堂。
(教务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