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6尊龙凯时

信息门户 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网站地图 English Version
信息门户 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网站地图 English Version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深化教育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研究生院北京集中教学园区07年教学工作回顾及08年工作要点

2007年,我校的集中教学工作在中科院党组、各级领导的关怀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全校师生围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目标,按照“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第一要务来抓,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努力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采取各种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

一、按需设置,课程开设量稳步增长
2007-2008学年参加集中教学的一年级全日制硕士生4524人,比上年增长了3.6%,这些学生的学科专业涉及43个一级学科,分别来自90个培养单位。全校的开课总数由2006-2007学年1059门,增加到2007-2008学年1156门(其中秋季424门、春季472门、夏季预计260门),同比增长了9.2%。7年来,我校开设课程的数量在稳步增长,从2000-2001学年的331门课程到2007-2008学年的1156门,平均每学年增开118门课程。2006-2007学年共开设公共选修课程188门(其中秋季学期70门,春季学期74门,夏季学期44门),2007-2008学年将开设224门(其中秋季学期81门,春季学期93门,夏季学期预计50门)。
本年度共组织了来自z6尊龙凯时内54个(含京外15个)、z6尊龙凯时外11个培养单位的博士生(不含1年级硕博生)选修公共必修课1880人次,其中春季618人次、秋季1262人次。组织博士生(不含1年级硕博生)英语免修考试两次,共652人次,审核博士英语免修免考158人次。组织回所二年级以上学生及旁听生修读课程647人次,参加专业课程学习的博士生人数423人次左右。本年度有148位来自京外的博士生入住玉泉路园区学习。
另外,本年度我校共有15名留学生参加了《中国概况》和《汉语》两门必修课程的学习。
二、强化教学评估,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本学年组织开展了教学督导、教学巡查活动,加强了巡考制度。教学委员会聘请的资深教授、各院系负责人和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质量、教学水平、课程考核、教学组织、教学评估和教学规范等方面进行督导、巡查,帮助指导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本年度共对82门课程进行了教学督导,对562门课程进行了教学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规范了教学秩序,保证了教学质量。
对2006-2007学年开设的1059门课程,在学生评估和专家评议的基础上评选出了46门优秀课程,85门优良课程,5个夏季学期优秀教学组织单位和4门夏季学期课程特别奖;同时对47门课程提出了整改措施。
三、夏季学期教学引起广泛关注
我校2006-2007学年第四次举办夏季学期,共开设课程245门,其中前沿系列讲座95门,高级强化课程100门,其他课程50门;来自培养单位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科研一线主讲教师736名,其中包括47位两院院士,2位外籍院士,129位“百人计划”学者,5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位“长江学者”,世界排名前50名大学的34位著名学者,51位外国专家。课程开设总量同比增长了2.5%,共有14000余人次参加了夏季学期课程的学习。夏季学期教学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各大新闻媒体如“光明日报”、“科学时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相继做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四年来,我校举办的夏季学期,群贤荟萃,课程多样,特色鲜明,影响广泛。夏季学期的举办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知识创新工程中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稳步推进教学实验室建设
为满足培养单位和参加集中教学的研究生对加强实验课教学的迫切要求,2005年7月,中科院党组同意支持研究生院建设教学实验室。学校邀请了相关培养单位和知名高校专家参与论证,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批准了5个院系提出的教学实验室建设方案。
这些教学实验室包括:生命科学学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教学实验室”、地球科学学院“固体地球科学教学实验室”、物理科学学院“高等物理教学实验室”和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合成与分离基本技术实验室”及“分子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室”。
2007年,上述教学实验室已全部完成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工作,2007-2008学年秋季学期,新建成的教学实验室已投入使用,依托这些新建教学实验室新增实验课程14门,实验课程选课人数达1079人次。
五、加强教学保障和资源建设,完善课外学习平台
2007年,为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完善课外学习平台,加快空中课堂建设步伐,学校改建了20个教室作为网络录播教室。截止年底,两个园区共有28个教室可进行课程录播。目前,两园区共有88个多媒体教室,8200个座位,容纳百人以上学生的教室26个,学生上机机房4个,用于教学的计算机358台(玉泉路三个机房,243台;中关村一个机房,115台)。
为了使分处各培养单位的学生能够及时共享北京集中教学园区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2005年我校开通了空中课堂,经过两次改版,空中课堂教育频道已增至19个。2007年4月起,已陆续将各培养单位的IP地址范围加入到“空中课堂”,实现了中科院内部免登陆,同时为118个培养单位建立了公共账号,为30000余名学生、800余名教师注册。2006年10月改版以来访问量已达14万余人次,总访问量累计26万人次。
2007年,制作普通流媒体课件247门,共5717学时。其中专业课程196门,讲座51门。截止年底,空中课堂已累计发布620门流媒体课程、讲座及讲义,其中流媒体课件399门。2007年6月,完成空中课堂第二次改版,在原有15个教育频道的基础上,完善增加了“资源下载”、“在线调查”、“在线留言”、“统计”、“热点关注”等功能。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助,完善学生课外学习平台,2007年11月,部分院系的教师试用基于moodle开源技术建立的课程网站。2008年元月24日,20余位专家对课程网站建设的可行性、试运行情况、规划及建设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课程网站作为研究生网络学习平台之一,具有鲜明的网络式、情景式、交互式、协同式教学互动的特点,对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和沟通具有重要意义。课程网站将在新学期对所有授课教师开放。
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2007年,学校对图书及电子资源借阅及查询的支撑硬件设备、磁盘阵列、核心交换机、服务器等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更新。全年共采购各类图书374种、1201册;接受单位或个人捐赠图书180种、222册;订购中、西文期刊503种,中西文报纸61种;数字资源方面,今年购置了2007年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全部共10个子集,以及ACM、Science Online、Blackwell,Springer和Elsevier,同时采购了“超星”数字图书2万册;并完成了PROQUEST论文的选订工作;为具有正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办理了“随易通E-Key”VIP用户124个、普通用户84个;开通ISI-SCIE重要的知识发现工具、Wiley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等;为教师和科研骨干免费安装了Endnote书目信息管理软件111人次,为各院系学生免费安装Endnote书目信息管理软件1401人次。为读者免费开通了25个全文数据库,进行了10个数据库或工具的试用。
在电教多媒体保障方面,继续贯彻以教学为重点,加强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共完成了我校各类学生课程教学多媒体系统技术服务和支持63437学时;完成学校各种会议、讲座、论坛、签字仪式、活动等音响、相关设备运行781次以及各种音像资料的采集工作;拍照83次,拍摄照片6000多张,摄录像40多小时;2007年,教室、礼堂、会议室等各种需要多媒体技术服务和支持的临时课程、会议,学生会、团委、学生团体、学生各种协会、各种学习小组的活动,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和管理部门临时会议等共计1244项。
计算机房共完成对86门课程(玉泉路园区65门、中关村园区21门)上机服务与技术支持,总上机学时数1457小时,上机学生人数7386人次;接待学生自由上机8707人次,累计120217小时。
六、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四项措施
研究生院自2006年开始对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和英语课教学实施较大力度的改革以来,2007年又在实施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
经z6尊龙凯时党组批准,推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四项措施,一是对有潜力的优秀学生突破学科专业限制,实施“跨学科专业选择计划”。二是对学有余力的优良学生,在主修并完成本学科专业及学位课程学习的同时,增加跨学科专业知识,实施“跨学科课程兼修计划”。三是对参加集中教学的研究生,增加综合常识案例教育,将当代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财务规则、学术道德、组织行为、沟通艺术、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常识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增设“通识案例必修课”。四是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淘汰分流机制,在文献阅读、开题报告、资格考试、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几个关键培养环节中,由各研究所自主选择至少一个环节,组织统一考核,实施“相对标准考核规则”。这四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必将对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目前,上述四项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进展顺利。“跨学科专业选择计划”在2007年已有21位优秀学生入选,这些学生的学科专业转换已顺利完成。“跨学科课程兼修计划”先行在12个院系设置了14个项目,已从2007级研究生开始实施,现有319名同学注册参加学习。“通识案例必修课”作为参加集中教学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20学时1学分),已从2007年9月起开始实施。“相对标准考核规则”目前已在15个培养单位开始进行试点推进。
七、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学风建设
2007年7月,结合研究生教学发展现状,对关于集中教学的政策、管理规定等9个教学文件进行了修订,以进一步适应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需求。
2007年学校召开教学委员会会议4次,教学秘书例会19次,发布教学通报11期。这些会议和通报在教学政策、教学制度、教学组织、教学体系、教学管理、课程评估及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解决了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理顺了教学组织各个环节的关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组织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2007-2008学年秋季学期,4755名选课学生对开设的424门课程进行了网络课程评估,参评率为79.2%,评估人次数34256人次。
在加强对课程考核的严格管理、严明考试纪律、强化巡考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风、学纪建设。针对全校性的学位英语和政治课大型考试,考虑到考场多、考试人数众的特点,在组织、管理、监考等方面严谨规范,秩序井然,保证了大型考试的顺利进行。在2007年度的三个学期共694门课程、47000多人次参加的考试中,有三名学生因违反考试纪律受到了相应的纪律处分。本年度先后劝退了3名因一学期内两门学位课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
八、2008年教学工作要点
(1)启动修订、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在现行一级、二级学科下,深入调研国际一流大学相应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大纲,联合各培养单位学科教学专家组专家,在“注重基础,面向前沿,满足需求,兼顾交叉”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修订、完善和制定课程设置。课程的教学大纲由学科教学专家组审定,原则上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涉及到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同时,根据学科的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学科专家组结构,视学科不同,合理布局,原则上要求来自各培养单位的专家应不少于3/4。课程教学的优劣,科学设置是前提,有效实施是基础,质量保证是根本,追求实效是目的。
(2)强化学生课外学习力度。为贯彻研究生院2008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和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经验,加强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集中教学阶段尽可能加大研究生对本学科领域经典和前沿重要文献的阅读力度。国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经验表明,阅读和讨论学科经典和前沿文献是研究生课程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研究生巩固和加深理解课堂讲授内容,深入学习本学科发展历史及前沿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文献查询和阅读能力、广泛猎取学术前沿领域知识的能力、提高专业英语写作能力、增强夏季学期课程的学习效果等,有利于解决因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的部分优秀学生“吃不饱”现象,而且有利于提高课程主讲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开展上述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硬性规定,弹性要求”,本年度要求首先在专任教师中实行,任课教师可根据个人意愿自行决定。
按照课程的不同类别,除一些偏重数学的纯基础理论课程按照原方式布置课外作业外,原则上要求其他课程的主讲教师根据课程的讲授内容和难易程度,合理地选取适当数量的经典或前沿英文文献,提供给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在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阅读报告,计入平时成绩,作业与文献阅读的比例由主讲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建议在期末考试中,适当加入学生阅读过的前沿文献的相关内容。各院系根据各自教学的实际情况可进行具体要求和安排。建议各院系学习和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教学经验,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教学工作。目前,有些国际著名大学开设了全球共享课程项目,如MIT的Open Courseware (http://ocw.mit.edu; http://www.core.org.cn,“空中课堂”有链接)等,建议课程主讲教师观看和参考借鉴。
(3)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做好“TOP-100”、“Program-10”、“通识案例必修课”的组织实施工作;认真组织做好夏季学期的教学工作,使之更上一个台阶;继续充实“空中课堂”教育资源,完成“课程网站”的建设工作,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强化教学督导和巡查工作,强化助教管理;实行团组教学督导模式,改进教学评估方式,狠抓教学质量。
(4)完善教学实验室建设。完成第一批教学实验室建设的验收工作,做好第二批教学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
(5)加强学风建设。在做好教学组织、教学保障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资源、支撑条件、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的学风建设上。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清形势,明晰任务,练好内功,提升能力,狠抓质量,掌握主动,迎接挑战,将我校的教学工作继续推向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