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6尊龙凯时

信息门户 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网站地图 English Version
信息门户 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网站地图 English Version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盘点2005 展望2006――我校集中教学工作在改革中稳步前进

刚刚过去的一年,学校的集中教学工作在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各培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较大发展,在增加课程供应量、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环境、规范教学组织和管理、促进学生学风转变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新的一年里,学校的教学工作将在去年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我校“教学中心”的定位,尊重教育规律,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结合z6尊龙凯时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对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地推进集中教学工作。
一、课程开设数量明显增加
2005-2006学年参加集中教学的一年级硕士生有4394人,学生人数比上年增长了13%。这些学生涉及43个一级学科,分别来自86个培养单位。全校的开课总数由2004-2005学年889门,增加到2005-2006学年1013门(其中秋季359门、春季404门、夏季预计250门),同比增长了14%。5年来,我校开设课程的数量在稳步增长,从2000-2001学年的331门课程到2005-2006学年的1013门,平均每学年增长140门左右。
公共选修课程数量的增长较为迅速。2004-2005学年共开设152门(其中秋季学期50门,春季学期57门,夏季学期45门),2005-2006学年将开设291门(其中秋季学期112门,春季学期109门,夏季学期70门),与上学年相比增长了91.4%。
本年度共组织了来自z6尊龙凯时内43个(含京外5个)、z6尊龙凯时外7个培养单位的博士生(不含1年级硕博生)选修公共必修课2108人次,其中春季846人次、秋季1262人次(按课程分政治901人次、英语1708人次)。组织博士(不含1年级硕博生)英语免修考试三次,合计总人数近1200人次。组织回所二年级以上学生及旁听生修读课程421人次。本年度有109位来自京外的博士生入住玉泉路园区学习。
另外,本年度我校共有12名留学生参加了《中国概况》和《汉语》两门必修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本学年组织开展了教学督察、教学巡查活动,加强了巡考制度。教学委员会聘请的资深教授、各院系负责人和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质量、教学水平、课程考核、教学组织、教学评估和教学规范等方面进行督导、巡查,帮助指导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本年度共对119门课程进行了教学督察,对549门课程进行了教学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保证了教学质量,规范了教学秩序。
学位课是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核心,加强学位课程的教学工作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使我校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知识创新工程的要求,考虑到目前我校跨学科和交叉学科选课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学位课程的教学质量,本学年加强了对学位课程在教学组织、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
在学生评估和专家评议的基础上,对2004-2005学年开设的889门课程,评选出了66门优秀课程,127门优良课程,5个夏季学期优秀教学组织单位和4门夏季学期课程特别奖;同时对72门课程提出了整改措施。
三、夏季学期再次引起反响
继2003-2004学年首次举办夏季学期后,2004-2005学年再次举办夏季学期。2004-2005学年夏季学期开设课程203门,其中前沿系列讲座54门,高级强化课程89门,其他课程60门;主讲教师418名,包括院士33名,外国专家62名。课程开设总量同比增长了37%,共有13000余人次参加了夏季学期课程的学习。在夏季学期,成功举办了2005年全国研究生化学暑期学校。夏季学期教学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的专任教师队伍由2004年的223人增加到2005年的255人。随着课程开设量的大幅度增加,任课教师队伍也在同步增长。以秋季学期为例,2004-2005学年聘请来自培养单位和周边少数高校的任课教员131名,2005-2006学年聘请任课教员217名,同比增长了65.7%。
为增强我校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我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知识创新工程需求,具有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进一步发挥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2005年11月,教务处组织举办了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共有59位青年教师参加了培训。这次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青年骨干教师的普遍赞誉和欢迎。
另,2005年共设置了412个助教岗位,由高年级硕士生和博士生担任。
五、强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截止到2005年,两个园区共有90个教室,7480个座位,全部是多媒体教室,包括远程直播教室7个,互联网连通的教室57个,容纳百人以上学生的教室22个,学生上机机房3个,用于教学的计算机230台。由于教学用多媒体设备和机房学生用计算机多年超负荷运转,设备老化,已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2005年底,在工程教育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更换了玉泉路园区40台多媒体投影机、38台教室多媒体中控和100台学生用计算机等,同时对部分远程直播设备也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更新。在玉泉路园区管理部的鼎立支持下,更换了该园区教室中的25块黑板,同时分别给近40个教室安装了79台空调,为师生们创造了良好舒适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为了使目前分处各培养单位的学生能够及时共享北京集中教学园区的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2005年12月16日,我校开通了空中课堂,设置了11个教育频道,对部分课程进行网络直播,实现了远程异地同步授课、学习。到目前为止开通的一个月内,空中课堂的总访问量已达5万余次。
本年度教学文献资源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005年全年共采购各类图书1388种、3667册;接受单位或个人捐赠图书482种、11548册;订购中、西文期刊569种,中西文报纸59种,2006年订购中、西文期刊558种,中西文报纸62种;订购了2005年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补订了2003年和2004年数据;续订了Elsevier和ACM;新购了Science和Blackwell,并完成了PROQUEST论文的选订工作;在日常接待学生图书借阅的同时,还加强了读者服务工作,积极联系数据库提供商,为读者免费开通了8个全文数据库,进行了10个数据库的试用;积极开展了网络参考咨询服务、文献传递服务、随易通服务,以及读者培训活动,并修正了联合目录数据库工作等。
六、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服务理念
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管理网络化。从学生入学选课到课程变更,从课程及成绩管理到课程评估,均实现了网络化管理。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管理经验及学生课程学习的需求,对每学期学生选课的总学分进行了规范要求,对外选课和旁听生选课以及非全日制学生的教学工作也实现了统一化管理。教务信息基本实现了流程化、项目化管理,并完善了重要教学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备份,使我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全年召开教学委员会会议、各院系主任教学改革会议共8次,教学秘书例会20次,发布教学通报18期。这些会议在教学政策、教学制度、教学组织、教学结构、教学管理、课程评估及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解决了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一步理顺了教学的各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组织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外语教学组织及实施中,针对硕士和博士外语教学及选课中存在的问题,教务部门与外语系、网络中心等相关单位召开了3次专题会议,确定了外语教学流程,基本上解决了外语教学课程种类多、选课限制多、学生选课难的问题。体育课程在2005-2006学年也首次纳入到了学分管理课程体系,深受学生的欢迎。
本年度加强了对课程考核的严格管理,严明了考试纪律,强化了巡考制度。对全校性的学位英语和政治课的大型考试,针对考场多、考试人数众的特点,在组织、管理、监考等方面严谨规范,秩序井然,保证了大型考试的顺利进行。学生学风有了很大转变,考试作弊现象基本上已经杜绝,在2005年度的三个学期共919门课程、73000多人次参加的考试中,仅发现了一名同学在考《自然辩证法》时有作弊行为。
本年度在教学的电教多媒体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提高了服务理念,增强了服务意识,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质量。完成了我校各类学生课程教学多媒体系统技术服务和支持共52458学时;完成学校各种会议、讲座、论坛、签字仪式、活动等音响、相关设备运行近312次,礼堂非计划课程的活动、会议、演出等需要设备、灯光、音响支持共51次;完成全年开学典礼、学位授予、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中国z6尊龙凯时知识创新专题讲座、院士论坛、学生活动等各种音像资料的采集工作,拍照153次,拍摄照片2600多张,摄录像30多小时;2005年,教室、礼堂、会议室等各种需要多媒体技术服务和支持的临时课程、会议,学生会、团委、学生团体、学生各种协会、各种学习小组的活动,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和管理部门临时会议等共计1836项,其中2004-2005学年春季学期586项,夏季学期386项,2005-2006学年秋季学期864项。
七、2006年教学工作展望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校的集中教学工作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力度,坚持科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学位课的质量,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体系,规范教学管理。除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外,拟在以下若干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在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实质性推进教学实验室平台的建设工作;(2)坚持院所结合的办校方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增加课程供应量,尤其是公共选修课的数量;(3)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和完善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4)完善教学评估工作,创建我校的精品课程;(5)进一步加大网络资源的建设力度,建设好空中课堂,充实各个教育频道,争取做到各培养单位的学生和研究人员能够方便地自主学习空中课堂的内容;(6)继续办好夏季学期;(7)坚持做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


(教务处 供稿)

责任编辑: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