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6尊龙凯时

信息门户 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网站地图 English Version
信息门户 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网站地图 English Version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和谐奋进 科学发展――北京集中教学园区2008年教学工作回顾及2009年工作要点

2008年,在中科院党组和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全校师生认真贯彻“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紧紧围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目标,团结协作,扎实工作,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作为第一要务,以创新为切入点,在推进教学改革、开展教育创新、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优化教学环境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使我校的集中教学工作得以全面加强。
一、课程组织日趋完善,师资力量明显增强
课程开设数量保持稳步增长。2008-2009学年共计4726位一年级全日制硕士生参加集中教学的学习,比上年增长4.5%,这些学生的学科专业涉及43个一级学科,分别来自90个培养单位。2007-2008学年开设学科基础课176门(其中秋季102门,春季74门),专业基础课393门(其中秋季190门,春季203门),专业课109门(其中秋季36门,春季73门)。2008-2009学年秋季学期开设学科基础课110门,专业基础课198门,专业课54门。2007-2008学年开设公共选修课程223门(其中秋季学期81门,春季学期98门,夏季学期44门),同比增长18.6%;2008-2009学年将开设238门(其中秋季学期82门,春季学期106门,夏季学期预计50门)。从2000年到2008年,我校开设课程从331门增加到1178门。
公共选修课程开设更加规范。2008年,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实际,对公共选修课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将人文、社科、管理类公共选修课调整为以30学时1学分和40学时1.5学分为主,课程开设更加规范有序。
为加强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在集中教学阶段加大了研究生对本学科领域经典和前沿文献阅读力度。该措施首先由专任教师实施,各课程的课外作业及文献阅读情况有教学督导检查。从2009年9月起,由导师指定的文献阅读,其成绩也将纳入学分体系。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文献查询和阅读能力、广泛猎取学术前沿领域知识的能力、提高专业英语写作能力、增强夏季学期课程的学习效果等,有利于解决因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的部分优秀学生“吃不饱”现象,而且有利于提高课程主讲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学校加强了文献检索、科研方法、论文写作、软件应用等课程的开设,2008年三个学期共开设“文献检索”类课程5门、“科研方法”类课程6门、“论文写作”类课程11门,“软件应用”类课程13门。
博士生课程教学工作扎实推进。本年度共组织来自z6尊龙凯时内57个(含京外8个)、z6尊龙凯时外8个培养单位的2124名博士生(不含1年级硕博生)参加了公共必修课的学习(其中春季674名、秋季1450名)。组织博士生(不含1年级硕博生)英语免修考试两次,共466人次,审核博士英语免修免考214人。组织回所二年级以上学生及旁听生修读课程835人次,参加专业课程学习的博士生人数430人次左右。本年度有133位来自京外的博士生入住玉泉路园区学习。
师资力量不断增强。2007-2008学年,来自培养单位和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科研一线专家、学者1282人,讲授了677门研究生课程,总学时27215学时;研究生院直属院系的专任教师552人次,开设课程501门,共34195学时。2008年1月,为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成功举行了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研讨会, 2005年以来引进的82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研讨。这次研讨会旨在更好地发挥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全面提升我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研讨,使这些中青年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基本职责和义务,对研究生教学规律、授课艺术和教学方法等有了清晰地把握和理解,对我校教学体系有了充分的认知。
二、教学秩序稳定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教学督导、巡查工作不断加强,巡考制度更加完善。教学委员会委员按学科组成督导组对课程进行团组式督察和指导,通过听课、与教师和学生交流、填写督导建议和意见等方式,帮助指导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另外,组织资深教授以及院系负责人、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组织、课程管理、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秩序、教学评估、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督导和巡查。本年度共对64门课程进行了教学督导,对762门课程进行了教学巡查,对420门课程进行了巡考,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妥善解决。
网络课程评估全面展开。2007-2008学年共有81877人次的选课学生对1520门课程进行了匿名网络课程评估,参评率为79.77%。2008-2009学年秋季共有4974位学生、35307人次对655门(班)课程进行了网络课程评估,参评率为77.3%。课程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各院(系)及每位授课教师,作为改进教学质量的有力参考信息。
课程评优顺利完成。在学生评估和专家评议的基础上,对2007-2008学年开设的1178门课程进行了评选,共评选出55门优秀课程、94门优良课程、6个夏季学期优秀教学组织单位和4门夏季学期课程特别奖,同时对50门课程提出了整改建议。
三、夏季学期反响不凡,制度创新效果显著
夏季学期教学成绩显著。我校2007-2008学年第五次举办夏季学期,共开设课程286门,其中前沿系列讲座131门(共706讲)、高级强化课程106门、其他课程49门;来自培养单位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科研一线主讲教师802名,其中包括63位两院院士、1位国外院士、179位“百人计划”学者、76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位“长江学者”、28位世界排名前50名大学的著名学者、79位外国专家。课程开设总量同比增长了16.7%,共有19264人次参加了夏季学期课程的学习。
夏季学期的举办,旨在缩小研究生在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领域间的知识差距,增强对科技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与认知,顺利实现从课程学习向科学研究的过渡。夏季学期的教学重点面向学科前沿、学科发展和交叉领域;课程设置以前沿系列讲座为主体,交叉学科课程和学科综合课程为重点,其他高级强化课程以及人文、艺术、社科、管理、心理类等公共选修课程为补充;授课内容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夏季学期师资队伍阵容强大,大师领衔、名家荟萃。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创新,夏季学期以其课程多样、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优势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重要新闻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科学时报”等相继做了报道。
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四项措施稳步推进。2007年参加“跨学科课程兼修计划(Program-10)”学习的316人中,已有226人取得了结业证书,其余90位学生将在二、三年级完成未修课程的学习;2008年有315名学生参加“Program-10”的学习。继2007年21位优秀学生入选“跨学科专业选择计划(TOP-100)”之后,经过自愿报名、学业成绩和资格审核、综合评价、《综合测试》、《心理测试》、面试遴选、专家综合评定等一系列选拔程序,2008年又有22位优秀学生成功入选“TOP-100计划”,顺利完成了学科、专业、导师的重新选择。“通识案例必修课(Cover-All)”为学生提供了法律法规、知识产权、财务规则、学术道德、组织行为、沟通艺术、社交礼仪等方面的教学内容,2008年全体学生参加了这门课程的学习,反应良好。研究生淘汰分流机制“相对标准考核规则(Pass-90%)”正逐步在研究所推广。
四、空中课堂不断优化,课程网站初显成效
2008年3月,“空中课堂”进行了第三次改版,将“Program-10”、“Cover-All”、“夏季学期”等专题系列课程列为特色栏目,技术上进行了升级,网站更加稳定。截至2008年12月31日,“空中课堂”累计发布流媒体课程、讲座及讲义936门(其中音、视频课程761门、课时22451学时),注册用户50952人,总访问量528309人次,讲义下载次数158024次。2008年,共完成299门课程、9287学时的录制与发布(其中:2007-2008学年春季学期84门,3567学时;夏季学期132门,1662学时;2008-2009学年秋季学期83门,4058学时)。2008年,新增用户8000个左右,访问量26万人次(相当于2005-2007年三年的访问量),其中北京集中教学园区、渗流流体力学所、金属所、自动化所、计算所分列访问量前五名。
“课程网站”经过试用和专家论证,自2008-2009学年秋季学期起,对所有授课教师全面开放。截至2008年底,共计633门课程建立了“课程网站”,1万余个注册账号通过认证,其中教师账号456个,助教帐号382个,“课程网站”访问量已近7万余人次。为了使老师和同学尽快熟悉“课程网站”的使用,教务处分五批在两园区组织了12个院(系)400余位教师和助教参加的培训。授课教师利用“课程网站”指导文献阅读、专题讨论与测验,布置作业,答疑问题,提供教学案例等,增强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课程网站”界面简捷、功能齐全、易于操作,已成为教师与学生协同、交互、共享的教学空间、实现教学互动的良好平台。
五、教学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8年建成的六个教学实验室,分别为生命科学学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教学实验室”、地球科学学院“固体地球科学教学实验室”、物理科学学院“高等物理教学实验室”和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合成与分离基本技术实验室”及“分子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室”,已经用于开展教学活动。目前,北京集中教学园区共建有十个教学实验室,依托这些实验室,2008年度共开设实验课程29门,选课人数1323人次。实验教学环节的加强,有利于在集中教学阶段培养研究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向实验研究的顺利过渡。
六、文献资源不断丰富,教学保障明显提升
2008年共采购各类图书775种、2236册;接受单位或个人捐赠图书270册、期刊322册;订购中、西文期刊503种,中西文报纸62种。购置了2008年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ACM,积极参加中国z6尊龙凯时的集团资源采购,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为中科院开通的,以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为全国科技机构开通的电子资源,在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园区IP”方式使用SSCI、Nature、Science online、IEL、APS、IOP、ACS、ACM、Springer、Elsevier等22种国外专业数据库,丰富的电子资源为师生教学科研和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以中国知网(CNKI)为例,2008年检索量为1064986次,下载519959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量为699637次,下载401337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量为130902次,下载量28752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量为107398次,下载量67473篇。2008年5月至7月,开通了《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的使用,我校检索总次数达36589次,下载2445篇,试用结束后,仍有11844人次需检索或下载年鉴内容。2008年图书资料中心流通书库共接待读者91532人次,借、还图书95235册,续借图书28326册,处理数据123561册。保存本阅览室接待读者1893人次。为教师办理E-Key用户119个,为读者办理国家科学图书馆“一卡通”730个。为读者代借、代还图书934册,其中馆际互借325册。组织10场读者文献检索和查询培训,共有1514人次参加。
2008年,电教中心共完成了我校各类课程教学多媒体系统技术服务和支持68982学时;完成学校各种音像资料采集工作以及各种会议、讲座、论坛、签字仪式、活动等音响、相关设备运行833次;拍照132次,拍摄照片6600多张,摄录像60多小时;2008年,教室、礼堂、会议室等各种需要多媒体技术服务和支持的临时课程、报告、会议、讲座,学生会、团委、学生团体、学生各种协会、各种学习小组的活动,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和管理部门临时会议等共计1627项、6602小时。对多媒体设备进行维护、维修、零件更换共182次。为满足学术报告、重要会议及活动等的需求,2008年对玉泉路教学园区礼堂和阶一(6)教室多媒体系统进行了改造。
2008年,计算机房共完成对83门课程的上机服务与技术支持,总上机学时数2122.5小时,上机学生人数9042人次,上机学时数126783学时,接待学生自由上机8676人次,累计134086小时。圆满完成了对56套教学用应用软件的安装、调试和系统维护,维修机器740余套次。
七、教学管理严抓不懈,学风建设扎实推进
2008年学校召开教学委员会会议7次,教学秘书例会18次。这些会议在教学制度、教学组织、教学体系、教学管理、课程评估及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解决了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组织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继续加强对课程考核严格管理、严明考试纪律、强化巡考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学风、学纪建设。各院(系)十分重视考试组织工作,从考试安排、考场布置、监考人员及考前培训、试卷印刷到监考、收卷、填写监考记录等环节,均严格按要求进行。特别是全校性的硕士、博士学位英语和政治课大型考试,考虑到人数众多、考场分散的特点,在组织、管理、监考等方面严谨规范,秩序井然。2008年度三个学期共778门课程、60317人次参加的考试中,有一名学生因违反考试纪律受到了相应的纪律处分。另外,本年度先后劝退了5名因一学期内两门学位课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
八、2009年教学工作展望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2009年在保证正常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基础上,将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取得新突破: (1)牢固树立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学理念,加大教学改革步伐,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做到因材施教。(2)调整成立新的院所结合一级学科教学专家组,按照学科前沿发展要求和研究所的实际需求,重新梳理、修订和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地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学分,丰富课程类型,审定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按需聘请授课教师,形成既保证专业基础理论又覆盖学科前沿,既满足专业要求又兼顾学科交叉,既有长学时的基础课程又有短学时的前沿课程,既有专任教师、岗位特聘教师主讲又有任课教师主讲的全面系统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3)进一步完善夏季学期教学组织工作,形成灵活多样的学生选课与学习模式。(4)继续加强以导师和授课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课外文献阅读学习力度,完善课程网站建设,提高使用效率;继续完善充实空中课堂;加大Seminar课程的开设。(5)调整充实教学督导小组成员,加强教学督导和巡查工作,按学科改进完善教学评估指标,着力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学风、教风建设。(6)组织中青年教师岗位培训,改进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和探讨式教学方式;全面加强教师间的研讨交流活动。(7)继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实验课程教学,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满足更多学生的选课愿望。(8)继续推进实施“TOP-100”、“Program-10”、“Cover-All”和“Pass-90%”四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9)积极推进岗位特聘教师的设置步伐,为新园区建成后的师资队伍奠定基础。
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团结协作,和谐发展,使我校教学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责任编辑: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