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校集中教学工作在中科院各级领导、培养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一年来,学校根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结合当前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工作涉及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开设,强化课程建设,规范教学秩序,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学实验室建设步伐,努力促使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从多方面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的一年里,教学工作将以加强研究生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科学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加强授课师资队伍建设,完成教学实验室建设,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创新研究生教育方面探索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教学体系。
一、课程开设数量稳中有增
2006-2007学年参加集中教学的一年级硕士生有4369人(不包括单考班39人,MBA120人),学生人数比上年增长了1.5%。这些学生涉及43个一级学科,分别来自99个培养单位。全校的开课总数由2005-2006学年1000门,增加到2006-2007学年1062门(其中秋季390门、春季422门、夏季预计250门),同比增长了6.2%。6年来,我校开设课程的数量在稳步增长,从2000-2001学年的331门课程到2006-2007学年的1062门,其中公共选修课程2005-2006学年共开设223门(其中秋季学期75门,春季学期81门,夏季学期67门),2006-2007学年将开设215门(其中秋季学期72门,春季学期73门,夏季学期预计70门)。
本年度共组织了来自z6尊龙凯时内45个(含京外12个)、z6尊龙凯时外10个培养单位的博士生(不含1年级硕博生)选修公共必修课2370人次,其中春季694人次、秋季1676人次(其中选修政治786人次、英语1586人次)。组织博士生(不含1年级硕博生)英语免修考试两次,合计总人数622人次。组织回所二年级以上学生及旁听生修读课程454人次。参加专业课程学习的博士生人数520人次左右。本年度有101位来自京外的博士生入住玉泉路园区学习。
另外,本年度我校共有16名留学生参加了《中国概况》和《汉语》两门必修课程的学习。
二、采取措施保证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本学年组织开展了教学督察、教学巡查活动,加强了巡考制度。教学委员会聘请的资深教授、各院系负责人和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质量、教学水平、课程考核、教学组织、教学评估和教学规范等方面进行督导、巡查,帮助指导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本年度共对92门课程进行了教学督察,对552门课程进行了教学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规范了教学秩序,保证了教学质量。
学位课是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核心,加强学位课程的教学工作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使我校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知识创新工程的要求,考虑到目前我校跨学科和交叉学科选课的实际情况,本学年加强了对学位课程在教学组织、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
对2005-2006学年开设的1000门课程,在学生评估和专家评议的基础上评选出了41门优秀课程,75门优良课程,4个夏季学期优秀教学组织单位和7门夏季学期课程特别奖;同时对45门课程提出了整改措施。
三、夏季学期再次引起反响
继2003-2004学年首次举办夏季学期后,2005-2006学年第三次举办夏季学期。2005-2006学年夏季学期开设课程239门,其中前沿系列讲座67门,高级强化课程111门,其他课程61门;主讲教师574名,包括院士50名,外籍院士4名,外国专家95名,百人计划学者90名。课程开设总量同比增长了18%,共有14000余人次参加了夏季学期课程的学习。夏季学期教学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2006年10月20日,学校召开了夏季学期教学工作会议,总结了2004―2006年以来我校三次举办夏季学期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肯定了夏季学期的办学模式、鲜明特色和良好社会反响。夏季学期的举办集中展示了中科院的办学优势,充分体现了院所结合的办学模式和理念。会议通过三年来夏季学期的开课情况、课程设置、类别及开设依据,教师来源,系列讲座和高级强化课程选课人数,各院系教学经费支出等基本数据,总结了夏季学期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分析了存在的各种问题,为继续深化夏季学期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可滋借鉴的依据。
三年来,我校举办的夏季学期,群贤荟萃,课程多样,特色鲜明,影响广泛。夏季学期的教学工作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知识创新工程中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加快教学实验室建设步伐
为了满足培养单位和参加集中教学学习的研究生对加强实验课教学的迫切要求,研究生院在多次论证会的基础上,组织各学院(系)走访了相关培养单位和院职能局,开展了较深入的调研工作,明确了培养单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各相关专业学院(系)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培养单位要求开始进行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规划工作。学校要求学院(系)在制定规划方案时,须在相关培养单位和知名高校专家参与论证的前提下做到科学合理。2005年7月,中科院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同意支持研究生院建设教学实验室。
2006年10月,在经过多次论证和修改完善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学校决定原则同意先行支持6个院系提出的7个教学实验室建设方案,其中包括生物系“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教学实验室”、地球科学学院“固体地球科学教学实验室”、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基本技能教学实验室”、物理科学学院“高等物理教学实验室”、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计算与仿真教学实验室”和“网络与通信教学实验室”,并要求对上述教学实验室组织进一步的专家论证。
11月4日,研究生院组织召开有培养单位和知名高校专家参加的教学实验室建设论证会,对各院系提出的建设计划进行进一步论证与评审。
11月9日院长办公会议决定,生物系“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室”和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教学实验室”2个教学实验室已达到启动条件,开始建设;其余5个教学实验室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建设计划书。
2007年1月,院长办公会批准同意启动建设地球科学学院“固体地球科学教学实验室”;物理科学学院“高等物理教学实验室”;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合成与分离基本技术实验室”。
目前,生物系和资环学院的教学实验室已经完成了仪器设备采购的招标工作,其他几个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也在进行之中。学校将分期分批重点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设备功能较齐全、有充分容纳度、具有一定规模、能满足培养单位和研究生需求的教学实验室,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规模化的实验教学环境,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发展。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课程,增加图书文献资源
2006年,学校新建、改建了9个大容量的教室。截止年底,两个园区共有95个多媒体教室,8200个座位,包括远程直播教室7个,互联网连通的教室66个,容纳百人以上学生的教室26个,学生上机机房4个,用于教学的计算机358台(玉泉路三个机房,243台;中关村一个机房,115台)。
为了使分处各培养单位的学生能够及时共享北京集中教学园区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2005年我校开通了空中课堂,设置了11个教育频道,对部分课程进行网络录播,实现了远程异地授课、学习。到2006年10月访问量达12万余人次。2006年10月19日,按照“院系与特色频道相结合”的形式,对空中课堂进行改版,推出了在线学习频道,包括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中国z6尊龙凯时创新案例、网络教育论坛、夏季学期特色课程、物理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系、管理学院、地球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工程教育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其它培养单位等15个在线学习频道,“院系频道”也作为专题频道为师生服务。截止2007年1月改版后的访问量达25800人次,日均访问量近300人次,从2005年12月开通至今访问总量已达15万人次。2006年度录制课程及讲座123门次,3017学时,在“空中课堂”发布102门次课程及讲座,其中讲座25讲。
本年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2006年全年共采购各类图书1510种、4347册;接受单位或个人捐赠图书68种、197册;订购中、西文期刊558种,中西文报纸62种;2007年预订中、西文期刊506种,中、西文报纸61种。订购了2006年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及中国资讯行数据库,续订了New Springer、Elsevier和ACM,新购了Science和Blackwell;完成了PROQUEST论文的选订工作。多次与供货商联系和协调,为读者免费开通了22个全文数据库,进行了9个数据库的试用。本年度,为读者办理借阅证4816个,院文献情报中心“一卡通”573个;为师生办理E-KEY用户156个、普通用户21个;接待读者36158人次。在两园区机房开通了15种国外全文数据库,为师生查询文献资料提供了方便。
本年度顺利完成了教学资料中心及机房的搬迁工作。计算机房共完成对77门课程(玉泉路园区58门、中关村园区19门)上机服务与技术支持,总上机学时数1537小时,上机学生人数5847人次;接待学生自由上机9000余人次,累计98772小时。为了满足课程上机需求,加强系统管理和优化,机房安装了“基于虚拟化存储的机房管理系统”,目前两园区的机房实现了统一管理。
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服务理念
2006年学校召开教学委员会会议5次,教学秘书例会21次,发布教学通报12期。这些会议和通报在教学政策、教学制度、教学组织、教学体系、教学管理、课程评估及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解决了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理顺了教学的各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组织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2006-2007学年秋季学期,实现了基于网络的客观和主观课程评估。
从2006-2007学年起,学校对公共必修课程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教学改革,实行硕博贯通的教学模式。政治理论课由原来为硕士生开设的“自然辩证法”及为硕博生开设的“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统一改为“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英语课改为A、B两类课程,分别面向硕士生和博士生,使所有通过英语A考试的学生都有机会修读英语B类课程。
本年度加强了对课程考核的严格管理,严明了考试纪律,强化了巡考制度。针对全校性的学位英语和政治课的大型考试,结合考场多、考试人数众的特点,在组织、管理、监考等方面严谨规范,秩序井然,保证了大型考试的顺利进行。学生学风有了很大转变,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杜绝,在2006年度的三个学期共685门课程、45000多人次参加的考试中,未发现有违反纪律的现象。另外,本年度先后劝退了5名因两门学位课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
本年度在电教多媒体保障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提高了服务理念,增强了服务意识,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质量。共完成了我校各类学生课程教学多媒体系统技术服务和支持56791学时;完成学校各种会议、讲座、论坛、签字仪式、活动等音响、相关设备运行718次,支持礼堂非计划课程的活动、会议、演出等设备、灯光、音响共49次;完成全年开学典礼、学位授予、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中国z6尊龙凯时知识创新专题讲座、院士论坛、学生活动等各种音像资料的采集工作,拍照160次,拍摄照片2700多张,摄录像40多小时;2006年,教室、礼堂、会议室等各种需要多媒体技术服务和支持的临时课程、会议,学生会、团委、学生团体、学生各种协会、各种学习小组的活动,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和管理部门临时会议等共计1524项,其中2005-2006学年春季学期512项,夏季学期356项,2005-2006学年秋季学期656项。
七、与国家科学图书馆合作,提升研究生学习的信息服务能力
为了加强研究生学习的信息服务能力,研究生院和国家科学图书馆通力合作,于2006年5月成立了“研究生院和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生信息服务协调工作组”,建立例会和常规信息交流制度,共同合作,积极推进研究生网络学术资源的开通和学位论文的提交速度,并降低书刊资料复印价格,为研究生提供高效便利的文献信息利用和服务环境,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真正落实路甬祥院长提出的“创新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为了加强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2006年9月初开学后,国家科学图书馆按照研究生信息服务协调工作组的建议,在我校玉泉路和中关村两个教学园区分别开设了30学时的文献信息利用课程,并向所有新生发放了《文献资源与服务指南》8000余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6年12月,国家科学图书馆建立了研究生信息交流学习室,并已正式对研究生开放,建立了包括个人学习、群组学习、交互讨论、培训和咨询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信息服务空间,占据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二层A区500平方米。2007年1月,国家科学图书馆和研究生院联合举行了“学科化信息服务启动暨座谈会”,并在研究生院挂牌设立“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信息服务站”,进一步强化对研究生的文献信息保障服务能力。
目前,我校师生的文献信息服务能力有了基本保障,今后将继续加强与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深入合作,争取使对研究生的文献信息服务能力更上一层楼。
八、2007年教学工作展望
在保证正常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基础上,2007年将着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教学改革方面,要逐步完善课程设置,争取实现硕博贯通;与时俱进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大力改革教学方式,加大讨论课比例;不遗余力提高教学质量,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力充实空中课堂教育资源,努力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继续深化夏季学期教学组织工作。
在教学实验室建设方面,高质量地完成学校已经批准的实验室建设计划,力争9月份开始使用。同时,组织完成第二批教学实验室的规划申报和建设工作。
在新的一年里,我校的教学工作将以和谐促奋进,以创新求发展,群策群力,博采众长,团结协作,抓住机遇,锐意改革,争取在研究生创新教育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真正实现我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战略目标。